优秀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思政 · 优秀案例 · 正文
[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在哲学经典的阅读中体悟智慧人生、培育家国情怀
日期:2022-04-22 信息来源: 点击数: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

“在哲学经典的阅读中体悟智慧人生、培育家国情怀”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郑小霞

课程名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授课对象:三年级哲学本科

教学方式: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小组讨论相结合

一、课程简介

在2019年最新修订的河北大学哲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课程属于专业发展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核心课,具体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级学科这一层面,本课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并列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向的三门核心课程,分别代表“著、论、史”三位一体的教学培养模式。可见,不论就哲学一级学科,抑或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级学科而言,本课程均为最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著”这一部分,本课程既要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的理论衔接,又要体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的时代呼应。这门课程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路历程,最终确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初步探索、初步形成、公开问世、验证运用以及当代发展等五大理论板块,从中选取十二部(或篇)具有典型代表性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文本,向学生系统展示马克思恩格斯如何突破德国古典哲学的抽象思辨藩篱,以及在推动哲学范式革命的基础上如何在现实及理论层面运用、验证并发展自身理论的具体过程。借助此番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直接对话的机会,让学生亲身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真理性与现实关涉性。

二、“课程思政”总体设计情况

(一)本门课程思政的总体建设方向和重点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为积极国家对落实课程思政的具体要求,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更需要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更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觉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引入到专业知识的传授与专业能力的培养之中。

本课程坚持“知识体系搭建—思辨能力提升—思政素养培育”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理念,始终贯彻有广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课程思政设计原则,力图打造出一套集专业、创新、思政于一体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引领作用,让学生在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哲学文本的直接交流中体悟智慧人生、培育家国情怀。

(二)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设计

借助教师的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小组讨论、专题论文等多元教学方式,按照“知识体系搭建—思辨能力提升—思政素养培育”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理念,本课程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分别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思政目标”这三个维度具体展开。

首先,就“知识目标”维度而言,本课程精心选取代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发展不同阶段的理论制高点,在相应的文献阅读过程中,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变革的本质,深入理解和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性、理论科学性以及理论当代性,并为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其次,就“能力目标”维度而言,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哲学素养,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阅读和理解哲学原著的兴趣和能力,在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与文献中体会学习和思考哲学问题的乐趣和艰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最后,就“思政目标”维度来说,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在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科学精神的同时,站在新时代的高度,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和逻辑本身的力量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觉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三)课程思政内容的供给优化

如何保障《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这门课的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最大化的建设成效,深入发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中的各种思政元素、不断优化思政内容的供给是其中最重要的核心和关键。为有效实现本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的优化,本课程在设计思政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第一,坚持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点的有机融合。在课堂讲授专业基础知识点的过程中将思政元素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贯彻其中,让哲学的课堂不再单纯地只是传授哲学知识和讲授哲学原理,而是成为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育良好人性涵养的精神园地。

第二,坚持思想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本课程的思政案例设计既要向学生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之所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秉承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原则与精神,同时又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引领功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第三,坚持由外输入与由内输出的有机配合。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科学理论,更是一种理想信仰。唯有首先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方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地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仰、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课程的思政案例不仅要实现向学生的输入功能,而且还要进一步把外在的思政元素转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实现学生自觉的、有意识的价值输出。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思路

为更有计划、更系统地推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课程思政建设,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为一体,构建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教学大纲、PPT、讲义等教学材料,在梳理学术史背景的过程中追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逻辑必然性、当代发展的鲜活实践性,进而实现本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及当代价值,引导学生站在新时代的高度,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进而培育出具有崇高理想、健全人格的新时代大学生。

第一,始终贯彻理论教学与课程思政一显一隐两条教学主线。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命题及理论体系中深入发掘思政教育资源,寻找专业理论知识与课程思政的交叉点,使之成为思政元素最基本的载体,进而构建本课程理论教学与课程思政一显一隐两条教学线索。首先,对代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的一部部(或一篇篇)著作文献的形成背景、具体思想、方法论特征以及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的深入解读是贯穿该课程的显型线索;其次,让学生在掌握具体理论观点的同时,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并坚定不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指导思想认识当下的世情国情则是隐含于该课程的隐型线索。最后,一显一隐两条课程线索借助精心的教学方案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等手段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方式汇集于学生的心脑之中,帮助其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二,制定本课程的思政教学方案。

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的教学过程中,以立德树人为原则,以高质量育人为目的,制定出一套针对本课程的思政教学方案。这个思政教学方案,立足于每章每节的教学知识点,整理并归纳出可以嵌入其中的思政元素或思政案例,并同时设计出嵌入思政元素或思政案例的具体呈现方式和形式,及时更新、不断完善,时刻保持与时俱进。

第三,丰富教学手段与创新教学方法。

利用智慧教室、多媒体视频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方法,借鉴艺术化的呈现方式,将思政元素以更具生动性、形象性、直观性的方式向学生传达正能量。例如,在讲授马克思的《资本论》时,就利用了马克思恩格斯之间的通信以讲故事的方式讲授马克思是如何在疾病、贫困等各种困难之下艰苦地展开《资本论》的创作,让学生明白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是成功的重要原因。

第四,优化课程考核评价的机制建设。

引入过程性考评机制,注重全程性管理,注重教学反馈。采用课堂提问、小组研讨、读书报告等多元考核方式,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掌握情况。细化考核目标,规范考核评价标准,明确评分细则,相应提高平时成绩比重,所有考核材料均落实到书面文字,归档管理。

四、教学特色与创新

本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始终贯彻“溶盐于水”的滴灌式与研究型教学模式,依托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献中丰富的思政教学元素,例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充分发挥哲学学科所固有的批判性思维,加强对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是非判断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现实批判能力的培养,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思政教学案例与理论知识点有机融合、课上讲授与课下自修有机融合、素质考核与知识考核有机融合。

思政案例:

红色影视剧中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近代中国的理论传播与时代价值

一、本案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近代中国传播的具体过程,掌握近代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缘由,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胜利与马克思主义主义在中国传播所起到的强大信仰力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能力目标:

让学生清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具体需要之间的切合度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获得中国人民信仰的原因,更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伟大胜利的理论支持,从而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产生出强大的力量,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觉悟与能力。

(三)思政目标:

培育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让学生意识到新中国的来之不易,这里既有血雨腥风的现实革命,同时又有暗潮汹涌的思想角逐。同时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热情,培养学生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爱国主义的家国情怀。同时,在感悟革命先烈的大无畏精神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进一步推动其将之转化为外在行动,为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份力量。

二、本案例课程思政的具体设计

(一)教学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

教学内容

思政元素融入点

育人目标

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的理论传播与时代价值。

在近代中国寻找救国图存的道路中,面对形形色色的各种道路、各种主义,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党情怀,唤起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二)思政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的总体思路

(三)课堂教学案例的具体实施

教学

环节

教学步骤及详细内容

教学手段

教学与思政融合

兴趣

导入

视频、PPT等资料导入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启发

思考并深入解读

引入电视剧《觉醒年代》

提问一:在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探求救亡图存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道路或哪些主义?

提问二:近代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源于哪里?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案例教学法

分析精讲

一、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具体传播过程

第一,李大钊:《现代社会学》

第二、李达:《社会学大纲》

第三,瞿秋白:《社会哲学概论》

第四,艾思奇:《大众哲学》

二、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带来的巨大影响

宣传群众、发动群众

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只有马克思主义才可以救中国。

理论拓展与深入反思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在近代中国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原因分析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任务:推动启蒙的同时又要超越启蒙。

第二,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的首要价值:接续“五四运动”之启蒙

第三,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社会起到了科学主义的启蒙性意义。

总之,近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掌握了近代中国的时代脉搏,迎合了近代中国人民的理论与实践需要。

主题讨论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掌握群众,被中国人民普遍信仰,关键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科学属性以及其中所孕育的科学主义精神。

教师总结

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深刻社会影响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近代中国的大众化层面取得的重大成就,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中国的大众化推广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僵死教条,它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四)教学成效

热播电视剧的视频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讨论热情,看过这部电视剧的同学们更直观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传播的具体过程,纷纷感慨于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的艰辛。没有看过这部电视剧的那些同学也纷纷表示要看看这部电视剧,重温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史。同时,在专题讨论环节,同学们也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近代中国的大众化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原因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分析,加深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近代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所创造出的伟大成就的理解。

(五)思政教学评价与反思

在此次思政案例的教学过程中,借助于红色影视剧和专题讨论,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不仅更深刻认识到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近代中国传播这一具体历史过程,而且也再次感悟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理论、时代信仰所具有的强大物质力量,由浅入深,逐步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之情,逐步使之认识到作为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从而引导他们怀揣爱党爱国情怀,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

(六)特色与创新

第一,教学方法丰富。启发式、主题讨论式、反思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的多元使用,促进教学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提升思政教学的成效。首先利用热播的电视剧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然后在教师对教学知识点进行精讲分析的基础上,最后借助学生间的专题讨论,让学生在体会国史、党史的过程中培育爱党爱国情怀。

第二,思政元素突出。紧紧围绕爱国爱党、历史使命感这一思政线索,多维度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思政目标明确,思政情感突出。从课前的视频准备,到课上的讲解讨论,不断加深对爱党爱国情怀的渗透。

 

上一条:[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插画设计
下一条:[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铸魂育人


版权所有:河北大学教务处 | 电话:0312-5079473 | 传真:0312-5012995 | 微信公众号:hbujwc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    邮编:07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