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思政 · 优秀案例 · 正文
[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铸魂育人
日期:2022-04-22 信息来源: 点击数: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铸魂育人”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刘东丽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

课程性质:必修

授课对象:哲学本科

教学方式:讲授法,启发式教学,课堂谈论

一、课程简介

(一)开设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主要内容

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认识哲学与时代的关系;联系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新时代,了解时代精神和作为时代精神结晶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和理论特征;探讨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把握共产主义的全面内涵,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

3、联系和发展、联系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交往以及社会有机系统:认识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探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必要性。

4、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认识的本质和辩证过程、真理和价值:认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思维方式,人类认识的辩证本性和人类存在的辩证本性;了解马克思实践论反思的辩证法对人类生活的辩证智慧的表达;探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5、文化、文明和社会进步:掌握文化发展和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关系;认识文化的社会功能;了解理解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课程特点

全面梳理并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原于具体的历史语境,追根溯源;同时,又与时俱进地充实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反映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现实中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反映到教学内容中。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呈现出历史、现实和时代的生成性、实践性特征。

二、“课程思政”总体设计情况

  1. 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和重点

通过本课程,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

将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超越精神,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学会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2、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世界、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把握小我与大我、理想与现实、个体性与普遍性、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价值认同与价值规范等的矛盾关系。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积极传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课程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不断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强化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注重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哲学素养、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和能够运用哲学思维认识、分析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宽广的国际视野及开拓创新精神。

1、使学生坚定政治认同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和理论特征,以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人类历史发展形态的演变,进一步增强 “四个自信”;逐步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握共产主义的全面内涵,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

2、使学生增强国家意识

通过阐释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交往以及社会有机系统、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揭示社会有机体及其诸要素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和规律,从而为学生全面正确的认识社会和国家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支撑,使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国情观念、民族意识。

3、使学生提高文化自信

通过学习文化的实质和人的发展、文化的社会功能和认识功能、文化与民族精神,让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统一性、历史发展性、传承一脉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能够自觉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4、使学生获得公民人格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社会性,特别是实践观、辩证法、认识的辩证过程、真理和价值,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的辩证本性和人类存在的辩证本性,了解马克思实践论反思的辩证法对人类生活的辩证智慧的表达,从而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世界、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把握小我与大我、理想与现实、个体性与普遍性、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价值认同与价值规范等的矛盾关系。

(三)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优化

1、认识哲学与时代的关系;联系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新时代,了解时代精神和作为时代精神结晶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和理论特征;探讨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把握共产主义的全面内涵,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

3、比较各个相关观点中所提出的世界本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之间的异同,从而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意识观。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理论基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世界物质统一性这一哲学原理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给人们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条基本原则。坚持这一原则,才能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从不同方面揭示了世界的联系和发展。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与人们对世界的思维之间有一种同构性关系,辩证法与本体论、认识论是一致的。通过对世界历史过程和现实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理论视野和人类发展历史中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世界历史的历史和逻辑过程;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探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必要性。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5、让学生理解实践活动的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性,从而全面认识实践形式的多样性,特别是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这种形式,以及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全面认识网络实践这种新型的实践形式。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总体上是适应生产力的,但局部或某些环节上不适应生产力,因此,要进行社会改革。这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情况存在根本的区别。

6、通过让学生认识人类认识的辩证本性和人类存在的辩证本性,了解马克思实践论反思的辩证法对人类生活的辩证智慧的表达;探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7、掌握文化发展和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关系;认识文化的社会功能;了解理解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8、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了解人的价值的内涵和实现,从而树立能够把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的职业理想规划,并通过掌握自由王国和必然王国的关系,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从而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思路

  1. 完善课程内容

1、在教学过程中,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只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现成的结论和不变的教条,首先,很难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合理”性问题,容易先入为主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是意识形态,而和自己没有太大的关联,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仅仅是作为一门需要应付、拿学分的课程而已。对于教师而言,如果只给学生灌输观点和结论,不注重启发式教学,不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和方法的培养,学生就不能真正理解和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精髓。

2、丰富反映时代精神的内容。哲学作为“现世的智慧”,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和时代是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来源于生活的,而要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把握和理解,也必须经由生活的锻造,不能仅凭书本和理论就可以。哲学智慧是人生的智慧,是人生的实践智慧。因此,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沿问题、我国发展的重大问题、世界性的问题、以及社会现实中的热点问题等反映到教学中来。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洋溢着时代气息。

(二)改进教学方法

1、课程摒弃了满堂灌、填鸭式的纯理论说教的教学模式。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旨,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在思中学,在用中学,从而让理论“生动起来”,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活魅力。

2、课程除了教师讲授外,还充分设置探讨式教学和案例教学。课程除了理论课时,还设置实践课时,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读书报告、时政分析等环节。既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积极调动了了学生的主体角色。从而,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死记硬背转变为主动学习、积极探求,极大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和课程学习兴趣和热情,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

(三)创新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1、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方便快捷、形象生动、可感性强。相较抽象的概念、理论,更具有直观性。因此,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在一定程度上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变不可见为可见,使理论的辩证思维过程能够通过感性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打破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仅仅是抽象理论的认识壁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被“激活”的状态下,积极学习和主动参与。同时,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进行辅导答疑和交流谈论,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思想动态,又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

2、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哲学作为“智慧之学”,不是不变的教条和理论,而是一种追求智慧的态度和行动。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应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因此,不能按照纯理论说教的方式去教学。在教学方法上,除了讲授引导外,还有解疑答惑、小组讨论、读书报告等。同时,在实践教学环节,逐步引导学生真正做到“活学活用”,用理论指导现实,化理论为方法。

3、促进课程内容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在课程教学中,找到合理的切入点,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凸显价值引领。同时,思政元素的融入,既要“合理”,又要“自然”,使内容讲授、能力培养和思政教育真正有机融合,实现对学生“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引领,以及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和感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魅力,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而激发社会责任感,既富有真理精神,同时,又具有创新意识。

四、教学特色与创新

(一)特色与创新

1、教学模式创新

立足专业特点,采用渗透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专业兴趣。哲学作为“智慧之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善于处理人与世界关系的学问。因此,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学生成为生物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1)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教学中,不应是教师一味地进行理论说教,而是让学生感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先需要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合理性”问题,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也是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前提。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提出问题,积极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和学习兴趣,并通过理论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其次,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使真理能够越辩越明。并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读书报告等,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际,用实际丰富理论。从而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真理态度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的批判超越意识

在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丰富内涵、历史语境和时代精神充分展示出来,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变得生动化、“立体化”,不再是传统理解中的“单薄化”和僵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解疑答惑、小组讨论、读书报告等形式,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历史和现实进行全方位的对话,以哲学的方式对现实中的一些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及热点问题进行反思批判,并追踪当代哲学前沿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与时俱进。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理论视野,又可以引发学生的现实思考,创设人类理想的生活蓝图,使学生更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创造的理想的观念世界对现实世界的规范和调节作用。

2、教学方法创新

课程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旨,结合学生实际,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中学,在用中学,从而让理论“生动起来”,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活魅力。在讲授中,注重融入本学科最新前沿成果,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并联系现实社会现象和时政热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真正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课程设置探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主题发言、读书报告、时政分析等环节。既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积极调动了了学生的主体角色,极大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和课程学习兴趣和热情,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

课程通过设置课上课下思考、讨论、辩论等,让学生把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既检验学生学和用的效果,同时,又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结合社会现实、社会热点问题,讲述自己的感受,从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而真正认识到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二)典型案例

案例名称:哲学及其社会功能

1、教学目标

(1)了解哲学与智慧的关系,认识哲学与时代的关系;认识哲学的社会功能。

(2)联系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新时代,了解时代精神和作为时代精神结晶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树立家国情怀、国情观念。

2、教学组织与实施

从词源学来追溯“哲学”一词的涵义。哲学的词源学考查说明,要了解什么是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哲学与智慧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思考回答:什么是智慧?如何理解知识与智慧的关系?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哲学是对智慧的追求和哲学是现世的智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哲学的学习中应坚守哲学爱智慧的本性,以此增加对哲学的认知和体会,培养学科兴趣,树立科学合理的学业规划和理想。

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抛出问题:何谓时代精神?为什么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通过讲授让学生认识到哲学与时代之间的辩证关系,要认识一种文明或一个民族,需要了解其哲学;哲学为一种文明或一个民族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然后,分小组讨论如何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和作为时代精神结晶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作为青年大学生应该承担怎么的时代使命和责任及如何把使命和责任转化到自己的行动中去?通过对各组发言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积极传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智慧之学和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其基本内容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讲授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学生逐步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不仅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而且是人们认识世界、评价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从而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世界、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把握小我与大我、理想与现实等的矛盾关系,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推荐课下可观看影片:《青年马克思》,从而了解马克思生活及马克思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上一条:[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在哲学经典的阅读中体悟智慧人生、培育家国情怀
下一条:[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刑法1


版权所有:河北大学教务处 | 电话:0312-5079473 | 传真:0312-5012995 | 微信公众号:hbujwc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    邮编:07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