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思政 · 优秀案例 · 正文
[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文艺为心,经典育人”——《文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日期:2022-04-22 信息来源: 点击数:

《文学概论》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

“文艺为心,经典育人”

文学院 张芳

课程名称:文学概论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授课对象:文学院本科二年级学生

教学方式:线下授课

一、课程简介


“文学概论”又称文艺学概论,是高等院校文科的基础理论课,是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授课主要对象是文学院本科二年级的学生,周3学时/17周。

“文学概论”课程扎根于1943年始建的河北大学中文学科,底蕴深厚,顾随先生的古典文论思想,詹锳先生的《文心雕龙》研究,李国华先生的《文学批评学》等为课程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底蕴。河北大学文学院是教育部“燕赵学科群”建设的牵头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文学概论作为核心课程,2020年被立为校级精品在线开放建设课程,获得河北大学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文学概论”课程的培养目标有着高阶的定位要求。要面对国家和区域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要求,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艺理论素养、专业综合素质、研究潜力和实践能力。

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结合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吸收世界理论精华,从理论角度探讨文学,并以文学艺术为广义研究对象,关注反思当代文艺现象和大众文化,集文学性、艺术性以及理论性、综合性、跨学科性于一体,引导学生解读文艺作品,反思文化问题,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理论反思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术修养和人文素质,正是适合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新文科人才。

 

二、“课程思政”总体设计情况

“文学概论”课程,具有天然的理论优势和阐释优势,“文艺为心,经典育人”,在课程中以核心价值观为视角重读文学经典,以文学经典为依托培育核心价值观,通过阅读解读经典,将帮助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思考人生、规划人生,为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路径。

一方面,“文学概论”课程通过理论阐释学习,在文学经典与核心价值观之间相互贯通。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优秀的文学艺术具有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和涤荡心灵的重要作用。“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精神地位。三国时期曹丕《典论·论文》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南北朝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指出“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文”承载着中国社会历史的精神文化价值取向,尤其是“文学经典”,不只是因自身具有长久的阅读或研究价值,可作为同类书籍的标准与典范,而且,往往代表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价值与文化取向,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优秀精神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所谓“文学经典”,融汇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既可以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宝库,也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观体现。因为文学经典承载着人类历史的精神文化价值取向,经典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同时我们知道,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因此,在文学经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具有内在的亲缘性,在文学经典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之间搭建桥梁,具有内在的理论合理性和实践操作性。

另一方面,“文学概论”课程通过理论的实践应用结合,引导学生确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等教育的第一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高等教育的第一课程是立德树人,高校应该积极承担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思想,引导大学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文学概论”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结合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吸收世界理论精华,从理论角度探讨文学,通过文学经典的介入式、沉浸式、反思式重读,将核心价值观融入经典阅读之中,可以帮助学生生动深入地理解核心价值观,从而确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而且,“文学概论”课程并以文艺为广义研究对象,涉及绘画、雕刻、音乐、舞蹈、戏曲、电影、建筑、摄影、工艺美术等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理论反思力,引导大学生关注反思当代文艺现象和大众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新时期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呈现出直率、自信、开放、进取等积极特征,但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存在精神空虚、信仰缺失、价值观混乱、功利滋长、自我中心、不能承受挫折等诸多问题。大学生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失、精神迷失。引导学生解读文艺作品,反思文化问题,树立精神支柱,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术修养和人文素质,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思路


首先,在教学理念上,“还原理论的鲜活性”,让学生爱上理论,主动确立核心价值观。“文学概论”是一门探讨文学艺术的理论课程,但是从认知心理上,对于情感丰富非常感性化的中文系学生来说,一提到“理论”马上就“头大”就“凌乱了”,觉得太生涩、太枯燥、毫无用处,于是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文学概论”课程立足于“还原理论的鲜活性”, 因为“理论”表面上似乎以刻板面目示人,然而理论不是概念逻辑,条条框框,而是来自仰望星空和俯视内心的生动震撼,任何真正的理论都来自“鲜活的生命体验”,正如河大先师顾随先生说,一种学问,总要和人之生命、生活发生关系。理论的本色是“鲜活的思想存在”。同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也并不是一些条条框框的死板概念,而是与生命生活密切相关,具有非常丰富生动的内涵。所以要以问题为中心,不是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现成的僵化的生硬的条条框框的理论内容和价值观条目,而是呈现出面对问题时头脑进行理论思考的那种纠结、苦闷、闪光的生动过程。特别是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思考理论,发掘核心价值观具有的深刻内涵,从而主动确立核心价值观。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融会专业知识与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学通经典,自然融入核心价值观。深挖专业内容,在相应的课程内容中融入相应的关于核心价值观的阐释学习。例如“文学本质论”部分,明确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深入理解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融入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审美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文学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的思考。“文学作品论”部分,主要是了解文学作品的构成原理,掌握文本的概念及其结构,掌握文本的语言层面、形象层面、意蕴层面的要素与特征。相应探讨文学经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素,文学典型对于人生价值的启示作用,文学风格的塑造与高尚人格的培养等。“文学创作论与接受论”部分,使学生理解作为艺术生产的文艺创造活动,掌握文学创造的主客体特点及主客体互动关系,了解文学创造的基本过程,以及了解文学传播的媒介变迁,掌握文学接受的主要概念。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文学与大众文化现象,思考如何在消费文化时代坚守文学的真善美价值和核心价值观,特别思考如何发挥文学经典对社会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等等。

最后,在教学方法上,“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相结合”,让学生反思自身,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多元的课程内容和灵活的课程形式,将晦涩难懂的理论内容与生动活泼的生活实践相结合,给学生以思想启发。例如今天的文学研究已经与文化研究密不可分,把文学分析的技巧运用到大众文化等其他文化材料分析,例如从红楼梦到偶像剧,从批评鉴赏到文学畅销书,从经典文学的网络传播和影视剧改编,乃至网络文学的繁荣等等,让学生正确看待经典,认识时代,从而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多元的课程需要多元的授课方式,在理论课堂教学的同时,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问题形式,组成学习研究小组,以报告形式进行课堂展示。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将课堂理论内容与实践文艺批评相结合,例如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经典河北梆子戏《野火春风斗古城》,开展小说和戏曲改编的批评实践。正是在理论进入实践中,能够发现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帮助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思考人生、规划人生,发挥学生主体性,内化价值认同,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真正认同的价值信念。

总之,“文艺为心,经典育人”,文学概论课程关注时代精神和学生发展,落实思政,熔铸价值,将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教学特色与创新


1、经典工作坊

在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在理论课堂现场教学的同时,围绕问题组成学习工作坊,以“经典工作坊”的形式研讨学习。同时,让研究小组以报告形式或者小组辩论,进行课堂展示,围绕课程相关话题,发掘经典的价值意义。根据经典阐释的形式,可以侧重经典的阐释研讨,也可以侧重经典的诵读感悟,可以侧重经典的文学文本,也可以侧重经典的影视文本,将专业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将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将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相结合,将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例如围绕“文学与意识形态”话题,“文学典型”话题等,通过文本细读、理论反思,深入思考时代精神,体察文学经典包含的家国情怀,增强使命意识,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

 

 

2、融通课堂内外

理论学习、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课外活动相结合,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利用多元学术资源,借助线上教学资源,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精准反馈评价,信息技术可以弥补师生比例差距较大的问题,例如学生文本解读网络互评,网上互动,及时反馈,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另一方面,积极拓展第二课堂,让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实践和社会活动实践,例如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经典河北梆子戏《野火春风斗古城》,开展小说和戏曲改编的批评实践。充分挖掘各种主体间性,例如学生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师师之间、专业之间、校际之间、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之间,充分发挥潜能,寻找各种可能,坚持立德树人,让中文专业人才培养满足时代要求、与社会接轨。

 

 





 

 

 

 

 

 


 

 

上一条:[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古代戏曲中优秀传统品德的发掘与弘扬
下一条:[课程思政示范教学案例]培养“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中国未来的开创者”----《口语交流基础》课程思政建设


版权所有:河北大学教务处 | 电话:0312-5079473 | 传真:0312-5012995 | 微信公众号:hbujwc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    邮编:07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