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思政 · 优秀案例 · 正文
[课程思政优秀教学设计]“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
日期:2022-04-27 信息来源: 点击数:

《德国史专题》课程思政优秀教学设计

 

“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

历史学院   刘程

课程名称:德国史专题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授课对象:世界史本科专业

教学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

一、教学目标

1.价值目标

本课涉及到“理性与科学”“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严谨与勤勉”等思政主题。通过学习宗教改革的历史,学生们能对上述思政主题产生共鸣,形成反思意识与主动精神。

2.知识目标

了解宗教改革的前因后果;掌握宗教改革运动的历程;深度剖析宗教改革对德国乃至欧洲造成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3.能力目标

首先,通过阅读马恩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德国农民战争》提升对史料的阅读和辨析能力,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形成直观认识。其次,形成批判意识,将路德改革与纳粹威权主义结合思考,学会追寻历史现象的深刻诱因,掌握解决史学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学情分析

课前通过学习通平台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兴趣点、知识盲区,适当调整授课内容,在授课过程中作针对性补充或强调。

 

2.教学重点

重点在于理解宗教改革发生在德意志的必然性及其影响的复杂性。

3.教学难点

难点在于厘清德意志各方势力的历次博弈与最终结局。

4.对重点、难点的处理

通过观看《马丁·路德》纪录片选段,提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对16世纪初的德意志和欧洲有了直观了解;其次设置话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们就路德改革孕育出的新的民族精神、改革的后遗症等问题自己查阅资料,在学习通上以话题留言的方式展开讨论。

三、课堂组织与实施

1.教学过程

1)回顾中世纪以来的文艺复兴运动、德意志的分裂以及教皇干预世俗政治等大背景,然后观看《马丁·路德》片段介绍路德生平与事迹。从教会腐败、皇权衰落、诸侯分裂、赎罪券等层面分析德意志宗教改革的迫切性,从路德的生平分析由他带领改革的必然性。(2)面对路德改革,德意志社会形成不同的态度——支持者如萨克森等世俗诸侯、人文主义者、小骑士阶层和广大农民,反对者如皇帝、教皇和天主教诸侯。(3)路德先后发表了《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书》等文章,提出了恢复德意志的“王国与王权”“民族与宗教”的主张,并在莱比锡、沃尔姆斯与教会代表展开辩论,传播了他“因信称义”的改革主张。(4)路德改革的余波——帝国分裂:下层民众不满足于改革的保守性而转向革命,即1524-1525年的农民大起义;中上层贵族则分裂为施马卡尔登军事同盟与天主教同盟。(5)改革的终点——三十年战争,主权国家概念在欧洲确立起来,德意志的分裂局面在宪法中确认下来,教会权力从世俗政治中脱离。(6)问题讨论:新教精神是否孕育了资本主义?德意志人的严谨勤勉是否与此有关?路德改革在勃兰登堡、普鲁士的成功造成了东部威权主义的确立,后发展为特殊的军国主义,纳粹兴起是否与此有关?你对战后德国对纳粹大屠杀的国家反思有何认识?


7)课程总结——将具体知识的感性认识与讨论所得的理性认识相结合。然后做出教学评价,教师点评、学生互评。(8)布置作业,线上线下答疑。

 

2.教学方法

1)演示参观法。通过观看《马丁·路德》纪录片片段获得感观认识。(2)教师教授法。具体讲解宗教改革的背景、历程及结果。(3)讨论探究法。结合思政主题,要求学生们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旨在培养反思意识与问题意识。(4)实习作业法,课后要求他们结合影视作品和本课知识,制作一个影评小视频。

 

3.教学活动设计

1)设定问题、制作问卷,利用学习通平台发放给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点、知识盲区,课上作针对性的强调。(2)具体知识点讲授。(3)史料分析。阅读和分析史料是史学专业基本素养。此外带领学生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如《德意志意识形态》《德国农民战争》能将专业知识与马克思主义史观相结合。(4)学术讨论。观看影视题材之后,学生就德意志民族的勤勉严谨精神和孕育纳粹运动的威权主义展开讨论。课后以文字或小视频的形式提交作业。(5)课程评价。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4.课程思政理念及分析

预设的思政主题皆在本课中体现出来:(1)勤勉与严谨精神——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珠玉在前,对此精神认识深刻。(2)理性与科学——宗教改革摒除了教会桎梏,理性与科学成为18世纪的文明主题之一。(3)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德国农民战争》等名著能够让学生回到历史语境中更为直观地理解经典。(4)和平发展观——路德改革的保守性造成宗教权威和世俗权威的集权化,君主制在普鲁士和勃兰登堡长期盛行,德意志的发展道路正是因为与这种崇尚强人威权的军国主义相结合最终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四、教学效果分析

(一)围绕以上思政主题的教学已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学生理解了“理性与科学”的历时性特质,认同理性与科学对现代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作用。(2)学生们认识到:历史在曲折中发展,社会性或自然性灾难常伴左右,无论个体还是社会都应勇敢、智慧地面对灾难,寻找并利用机遇。(3)学生认识到“创新”是发展之源,而“创新”之基则在于脚踏实地的勤勉与严谨。(4)学生在讨论中普遍表达出对战争给人类带来创伤,对经济社会造成破坏的遗憾之情,庆幸生活在和平昌盛的时代,强烈认同“和平发展观”。(5)学生对狭隘“民族主义”或种族主义有了清晰认识,在现实中保持良知的底线才是现代文明社会应有的底色。具体体现在期中作业、答疑等内容中。

(二)学生评价。经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德国史知识体系和思政主题的讲解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一方面表现在评教中给予本课的较高评价。同时还体现在之后的学习中延续了对德国史的乐趣。如部分同学将课堂上的兴趣点延续、发展为学年论文、毕业论文。

(三)教学反思1.授课过程中遇到以下问题。(1)互动性环节过少,缺乏即时性回馈。(2)授课方法形式单一,过于依赖网络和设备。(3)学生积极性还有待提高,如课前预习和课后反馈工作效果不尽人意。(4)缺乏条件进行实地考察以强化理论知识。(5)对当下中国借鉴的价值或意义涉及过少。

2.针对以上问题,计划解决的方案有:(1)线下授课时,教师将尝试采用习明纳尔式授课,讲授与讨论并重的方式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2)课前给学生梳理好重难点,将思政主题与课程内容实现嵌入式结合。(3)给学生们布置课后拓展阅读内容,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4)关注各博物馆网站的布展信息,利用网络资源带领学生虚拟参观相关展览以配合理论知识的讲授。(5)围绕核心主题,如勤勉、严谨、爱国等内容,请学生们结合当下国情,分析现实,阐述自己的认识和观点,深化他们对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等观念的认同。

上一条:[课程思政优秀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赋课堂予生命——信息管理基础课程思政设计”
下一条:[课程思政优秀教学设计]“民国时期古籍文献保护事例举隅”


版权所有:河北大学教务处 | 电话:0312-5079473 | 传真:0312-5012995 | 微信公众号:hbujwc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    邮编:07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