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写作》课程思政优秀教学设计
“想象的作用与方法”
新闻学院(部) 彭翠
课程名称:《基础写作》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授课对象:大一新生
教学方式:从游式教学、合作探究式、小组讨论式、启发式等
一、教学目标
1.价值目标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课堂训练环节,以一个“圆”的想象作为案例,巧妙融入和谐、圆满、奋斗、追梦、热爱生命、走向完美等思政元素。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围绕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系统进行中国梦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总之,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转化,注重学生心智的开发,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
2.知识目标
系统而全面地理解想象的作用,掌握想象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当然,也要从理论上把握所学文体,掌握必备的写作理论知识。
3.能力目标
(1)宏观上的目标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写作技能训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创造能力;注重社会转型对学生写作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需求。提升学生已有认知和对新知识的再创造。
(2)微观上的目标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目标。同时,让学生学会想象的方法,具备想象的能力。以期在未来的写作中持续见证想象的功能并加以运用。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将来从事普通文章的写作及文学创作做好初步的理论与实践的准备,为将来应对各种复杂的社会工作,能及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提供较为充分的知识与技能准备。换言之,本课程始终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转化,注重学生心智的开发与深挖,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学情分析
《基础写作》作为新闻传播学院大一新生必选的课程,在理论讲解和实践训练环节与中学的写作文活动有着明显的不同。前者更注重理论性、体系性和实践性;而后者只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中心思想与基本逻辑的训练。相较之下,大学的《基础写作》更为抽象和理论思辨。对于这种迥异于中学思维却又关乎专业素养的课程,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的感性思维和价值导向;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习惯。对于较为抽象的概念、命题予以生活化和趣味化的互动,以此实现从游式教学和寓教于乐的目标。
2.教学重点
想象的作用。其中,想象的基本作用有多个,包括“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通过想象可以缀合零散的写作材料”“运用想象可以塑造新形象”等。而“想象可以开拓写作思路”则是跟大学生的已有的写作经验比较吻合的一个。因此,主讲者将充分结合学生的已有认知去接触更为抽象的未知。从而使学生完成从不知到知的知识讲授过程。
3.教学难点
想象的方法如何运用于实践,并将其转化为个人的能力,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没有应用能力的培养,就无法实现本课程的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从而影响整个课程的授课效果。
4.对重点、难点的处理
(1)首先,在教学理念上运用OBE理论设计课堂教学环,同时通过翻转课堂为学生营造平等、开放、自由、灵活的教室文化。练习环节让学生根据两个具有圆形特质的风景图,结合主体的观察能力和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拓展思维。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通过教师巧妙的引导进一步激发其他同学的想象能力,达到“从游式教学”的效果。具体而言,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师输出信息,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和沉闷的课堂气氛。通过合作探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思考热情。诸如在讲解“想象”的第三个作用,即“想象可以开拓写作思路”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和互动时,学生可以通过说唱和朗读的方式,以及游戏和弹奏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想象的理解和认知。同时,通过对一个“圆”的想象性练习,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借助想象能力完成时空的转移,真正学会创意写作。同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水到渠成的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课堂讨论侧影如下:
(2)其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翻转课堂和OBE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大胆尝试师生角色互换,完成知识的迁移和转化。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彻底改变他们中学的受教者思维。通过师生合作,专题式教学、任务式驱动。将学生主体作为课堂内容讲授的深度参与者,充分利用学生的信息技术专长与教师合作完成教学。师生讨论侧影如下:
(3)再次,活跃课堂气氛,创设教室文化。通过发挥学生特长颠覆传统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将学生课前预习的知识点和相关练习带到课堂进行不拘一格的才艺展示。可以是纯文本解析,也可以借助乐器和表演道具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训练。以从游式教学的优势,带动更多学生参与课堂展示的热情。
课堂组织与实施
教学过程
(1)准备创新型教学设计。以创新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全新的创新思维展开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确定好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寻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完成既定的授课任务。同时借助雨课堂、腾讯会议、QQ屏幕分享等网络平台,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做好授课前的基础工作。为了切实探索教学创新的新形式和新方法,深受学生欢迎的《基础写作》课程以理念创新、过程创新和方法创新为宗旨,在专题式讨论、案例讲解、师生互动、经典诠释等任务驱动环节全面融入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谐美好等课程思政元素。同时,结合主讲教师对教学创新的学习和感悟,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践环节,围绕一个问题点和创新点进行多方面的创新尝试。力求在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的每一个授课任务的实施过程中,都能使不同的学生在知识目标、价值目标和情感目标等多个维度的制约下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最终从实践创新达到理性认识的创新。整体的教学设计环节如下图所示:
(2)在教学思路上树立严谨的逻辑创新意识。根据《基础写作》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课程性质,本课程遵循“理性逻辑——主体逻辑——审美逻辑——行为逻辑”的授课思路,总体上采取从宏观到微观的理论阐释和文本细读,同时借助案例讲解带领学生走向学术前沿。具体思路如下所示:
(3)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注重文本细读,调动学生的深度参与。尤其是在具体的知识讲授环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热情,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经典进行文本细读。同时,借助写作学的相关理论进行文学作品的品读和赏析。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重温经典,对写作理论予以沉浸式体验;为了更好地调动课堂气氛,有表演才能的同学还可以通过才艺互动来参与翻转课堂。对于有深度学习能力和学术研究潜质的同学,还可以参与主讲者的学术训练营,进行科研能力的课外拓展。总的来说,对于《基础写作》的授课环节,主要分为“文本细读:走进原创;理论奠基:重温经典;翻转课堂:才艺互动;学术创新:多平台协同”等具体过程。在授课形式上主要采取“小组讨论:兴趣主导;任务驱动:自主学习;主题分享:各抒己见;情境再造:剧本排练”等丰富多彩的形式组织课堂。课堂侧影如下图所示:
(注:篇幅所限,只能部分呈现)
2.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基础写作》课程综合采取启发式、引导式、案例讲解式、对话式、项目式等因材施教的方法。总体上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对话的辩论式课堂。如下图所示:
3.教学活动设计
(1)才艺展示融入课堂内容。《基础写作》的课堂案例有:“以流行音乐改变学生对诗歌的态度”,“用吉他和尤克里里弹奏自认为富有想象力的作品”,“用自己喜欢的动漫电影阐释亲情与友情的叙事方式”等。通过这些生动的案例教学,学生能够积极地的参与课堂互动;教师能够以讨论、对话和探究的方式,打造对话式教学、趣味性课堂和生成性课堂。课堂侧影简略呈现如下:
(2)案例教学,通过《掬水月在手》《白鹿原》《平凡的世界》《茶馆》《雷雨》《飘》《简爱》《亮剑》《风筝》《血色浪漫》《奋斗》《流浪地球》《建国大业》《战狼》《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典籍里的中国》以及四大名著等经典文本,通过雨课堂、超星等多个授课平台,展开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寄寓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优秀文化典籍的训练与熏陶。同时,针对课前的预习,学生可以在翻转课堂环节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与困惑。尤其是在小组讨论中,完全可以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和对话,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学术争鸣的乐趣。侧影如下:
4.课程思政理念及分析
(1)理念上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时,积极借助校外资源,建立思政平台,通过沉浸式课堂完成相关思政元素的注入。侧影如下图所示:
(2)实践中注重知识转化价值的能力,加强课程思政元素的注入。尤其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价值观确立都离不开课程思政的引导与帮助。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学习方法以及观察和思考的方法,进而形成各种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以型塑。实际上,对学生除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外,还有许多心理健康、健全人格、社会责任、生活体验、情感态度等方面都需要课程思政元素加以引导和培养。而这些都可以在《基础写作》课上的散文、小说、诗歌部分的讲解中得以融入。主要的课程思政理念践行如下图所示:
(3)具体而微,课例举隅:在“想象的作用与方法”一节中贯彻课程思政,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课堂训练环节,以一个“圆”的想象作为案例,巧妙融入和谐、圆满、奋斗、追梦、热爱生命、走向完美等思政元素。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围绕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系统进行中国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确的恋爱观等思政元素的教育。课堂侧影如下图所示:
四、教学效果分析
评价
《基础写作》课在吸收传统教学的优势经验后,积极响应课堂革命的风暴,打破僵化的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环节,一切以学生对课堂的需求为目的,以知识的转化和应用为宗旨,借用多媒体手段活化教学内容,以问题式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任务式分享调动学生的深度参与。破了课堂的沉默,形成了对话、批评、讨论的教室文化,有效规避了传统教学“讲解+练习”的死板套路,形成了灵活多变、快乐高效的课堂文化氛围。推动了由“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的传统学习方式向“主动性、独立性、 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的现代学习方式的转变。
近年来,该课程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程中,目前已经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由于主讲教师不断尝试创新性尝试,理论上始终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转化能力的培养,实践上不断在课外建立科研团队和学术训练营等课外素质的培养,在课程考核中坚持过程性考核为主,卷面考核为辅的方式,这就使得学生有了充足的参与兴趣和展示空间。在课程评定的最后环节,每一位学生的付出和表现都会得到公允的评价和分数。60%的平时表现加40%的卷面分数相加才是该课程最终的分数。基于我们的流动管理机制和教学创新与课程思政的双管齐下,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人能力进步显著,整体效果较为理想。学生的评教成绩也较为满意,其中部分评价如下图如下:
学生的评教分数如下所示:
部分学生基于该课程的延伸期待如下:
成效
经过以上一系列改革,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期末的考核平均分也在83分以上。三年申报两次教学评优,学生评教都在98分左右。在素质拓展方面发表论文10余篇,完成大创课题、挑战杯、调研河北等项目近10项。帮助学生推免保研到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捷报频传。在我的学术团队中拿到国家奖学金和一等奖学金的学生接二连三。基于以上课程思政元素的创新性融入,主讲教师在河北大学首届教学创新大赛中也获得了个人组二等奖。相关佐证如下所示:
根据以上的评价和成效可以看到,《基础写作》在教学效果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内容为载体,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的价值追求。在教学设计环节紧紧围绕家国情怀、社会责任、集体主义、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思政元素展开课堂教学。尽管通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维度的创新,课程思政的推广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来依然需要在技术平台方面投入更多地精力来更好地建设课程思政。以更大地热情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新形式,并于《文艺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演讲与辩论》等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切实把“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全面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