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1》课程思政优秀教学设计
“隋朝的繁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历史学院 顾乃武
课程名称:中国通史1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授课对象:一年级本科生
教学方式:线下线上混合教学
一、教学目标
以习近平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与中华文明史纵横比较为指导,将历史与现实的维度与新文科建设相结合,对标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指标,对比隋朝国富民贫的“繁盛”与新中国的发展成就,以“滴灌育人”、雨课堂、网络数据为依托,以翻转式学习为辅、自主研究为主,展开线下线上及同步混合教学,解决教学形式陈旧、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度低,教学内容高阶差、产出成果低等教学“痛点”问题。
1.价值目标
以“富强”“民主”为核心,引领学生坚定信仰、忠实实践,培养健全的道德品格、国家情怀与文化自信。
1.1阐释十九大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的治国理念的先进性及习近平“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的以德治国观。
1.2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增加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提高学生线下自主学习的时间比例,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品格。
1.3通过对含嘉仓遗址的发现与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文化自信心。
2.知识目标
结合学术前沿与最新考古研究成果,使学生掌握具有前沿性的专业知识,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
2.1低阶知识目标
2.1.1使学生掌握垦田增长、户口增长、仓储巨大等隋朝繁盛的表现。
2.1.2掌握隋朝仓窖的基本建筑知识,了解古代仓储物资的保存技术与艺术。
2.2高阶知识目标
2.2.1使学生能够辩证地分析隋朝对农民超强的经济剥削、通过运河对江南的剥削、扩大户口剥削范围是隋朝“繁盛”的原因。
2.2.2掌握隋朝“国富”背景下民贫破产的历史惨象,通过比较理解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与隋朝“繁盛”的差异。
3.能力目标
3.1.1学习运用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隋朝“繁盛”的时代局限性,使学生形成运用时代先进思想研究问题的能力。
3.1.2通过课前、课堂、课后的自主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平台,自主解决问题的创新性能力及论文写作能力,并实现学习能力的转移。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学情分析
1.1学生情况分析
1.1.1思想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大一新生入学,思想有待成熟,但要求进步,可塑性强,价值引领度大。
1.1.2兼具学习求知欲与惰性
对学习充满憧憬,求知欲强,接受新事务的能力强,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惰。
1.1.3熟悉线上学习平台操作
能够熟练地使用线上学习平台,为线下线上混合教学提供了基本保障。
1.2教学环境分析
1.2.1思政教学软条件充分
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展开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系统化的指导与依据。河北大学也已经全面推进了思政课程建设,而且申请人自身也参与其中并参与新文科建设课题攻关,并发表相关论文探讨思政建设的专业规律。
1.2.2思政教学硬条件优越
河北大学图书馆具有优质的网络数据资源,学校教学能够提供使用新建的智慧教室,为将大数据信息引入课堂、构建环闭式信息反馈机制,掌握学生学习进展、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老师的主导地位,提供了优越的硬件环境。
1.2.3教师思政教学基础厚
授课教师是多年的老党员,党性、党的理论基础深厚。经过多轮课程思政教育培训,且建设、主讲1门河北大学思政课程,熟悉翻转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平台,拥有较为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并在长期的教学督察活动中,借鉴同行教师的优秀的教学技能,为展开本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2.教学重点
隋朝“繁盛”的成因与“国富民贫”的表现,是本节教学需要掌握的基本的专业知识,也是展开思政教育基本的思政素材。隋朝“繁盛”的成因与“国富民贫”的表现,是本节教学需要翻转学习、课堂掌控的重点教学内容。
3.教学难点
将“滴灌育人”“融通育人”教学原则,内化为教学环节与教学艺术,变生硬式接受为思想品格内化所需,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改进与融合。这是本节教学主要的难点所在。
4.对重点、难点的处理
结合雨课堂这一简便高效的教学平台,采用翻转课堂式的课下学习,督促学生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根据学习信息有针对性地展开课堂教学,并构建学生课堂学习信息反馈机制,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处理教学的重点问题。
通过展现建国四十年来取得的巨大的历史成就及以增进民众福祉为物质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坚信我国虽处于发展进步的历史阶段,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取得的成就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是我们骄傲自豪之本。
三、课堂组织与实施
以教材为基本的教学依托,匹配线下50%左右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线上学习;同时,保持线下课堂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以有效互动、融合思政为原则,
保证课堂学习的高阶性。
1.教学过程
1.1课前翻转
1.1.1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内容以低阶知识为主,高阶知识为辅
要求学生按正常教学要求,匹配本课课外学习时间,学生以分组合作的形式,以教材为本,学习隋朝统一的原因、文帝的改革措施、繁盛的表现及原因等;线上学习《运河上的帝国》“隋唐大运河”视频资料,并回答问题。
1.1.2交流反馈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分析学生低阶学习成效有余,高阶学习不足的特点,指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质量,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1.2课堂教学
点评翻转学习的效果,鼓励学生优秀的能力,同时指出缺乏辩证性分析问题意识的不足。点明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统合教材知识,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
1.2.1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在秦汉等封建王朝的建立过程中,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战乱破坏,西汉经历70多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方获得恢复和发展。隋朝历经南北朝更替,在统一南方后,仅16年就形成了“开皇之治”的盛世景象,到大业年间隋朝财富的积累达到了最高峰,前后经历的不过20来年的时间。唐朝进入“开元盛世”则耗时100余年。在生产力发展相对缓慢的封建时代,隋朝用20来年完成了汉唐70、100多年完成的大事。
1.2.2设定目标,提出问题
设问:隋朝经济恢复发展形势如此与众不同,最有可能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学生雨课堂线上选择回答,在低阶知识的基础引导学生课堂互动与深入思考。
1.2.3融合思政,解决问题
1.2.3.1展示课堂所用线上平台反馈的学生思考数据,引导学生研究隋朝均田制超强制性剥削、增加户口、转运江南财富、疏于赈济等“繁盛”的手段。
在讲解运河沿岸的含嘉仓时,请学生完成含嘉仓防潮拼图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认知能力,增强学生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
重点引导学生使用网络教学设备与图书馆《中华经典古籍库》,查阅《读通鉴论》对均田制的分析,引申研究隋朝对农民的超强制经济剥削,以及隋民贫困潦倒的社会现实,培养学生使用数据信息的能力,了解时代发展的进步性对学术研究的促进。
1.2.3.2引导学生对比性考察隋与汉唐在户口控制方面的差异,分析隋朝户口增加的特殊原因与汉唐经济恢复缓慢的历史背景,进一步强化知识的高阶性。
1.2.3.3通过投票掌握学生对隋朝“繁盛”特质的认知程度,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归纳、辩证性地认识隋朝是“历史上少有的繁盛阶段”观点的不足之处。
课堂研讨学习隋朝“繁盛”特点教学效果分析图
1.2.3.4分析文帝、炀帝治国失德的特点,及其与隋朝迅速灭亡的关系,从历史的维度论证习近平“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的以德治国观。
增进人民福祉的国家发展观
1.2.4课堂总结,提纲挈领
总结本节课堂知识,点明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国家的“繁荣富强”,与隋代的繁荣富强在政治特质上存在极大的差异。
1.2.5布置作业,强化学习
综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你对隋朝“繁盛”原因的认识及如此“繁盛”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作业(部分)情况线上统计
2.教学方法
结合翻转课堂、线上平台、线下教学的优势,采用分阶段、同步混合式教学手段,注重思政育人与专业学习并重,融合“滴灌式教学”与研究性学习,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我们可以将之合称为“滴灌研究”教学法。
3.教学活动设计
3.1教学活动设计目的
以线上教学平台作为课堂辅助教学手段,构建教学过程的双向信息反馈机制,实现教学评价的可视化、可量化的管理,课前与课间、课后教学活动并重,为塑造学生健康品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创造条件。
3.2课前翻转自主学习
采用自主式学习与合作式学习结合的方式,展开课前线上教学活动。
3.3课堂活动节奏设计
根据学生学习注意力发展的规律,进行15分钟内转换教学活动。
3.4教学活动内容规划
随堂研究讨论;含嘉仓仓窖建筑结构拼图;设计相关知识点的线上随堂考核与测验。
4.课程思政理念及分析
4.1课程思政理念:
4.1.1“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党的十九大报告
4.2.2“国无德不立,人无德不兴。”——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5月4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3页。
4.2思政理念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纵横比较,是我们了解改革开放成就、以德治国的新视角。隋朝号称是中国封建时代最为“富强”的朝代,但隋朝的“富强”是“国富民贫”,新中国的“富强”是增进人民福祉的“富强”,二者在政治特质上存在极大的差异。
四、教学效果分析
采用翻转课堂与混合课堂的教学方式,形成了较好的教学实践产出效果:
1.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产出效果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素质转移,并在学习过程中引领学生价值理念的发展,形成了有温度、有高度、差异化发展的教学形式。
实证研究思想与正确价值观产出成果(期刊论文)
实证研究思想与探索精神产出成果(毕业论文)
2.建立了可视化、量化考核模式
教学信息反馈也形成可视化、可量化、透明化的模式,构建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考核的有效性、高效性与及时性的发展与畅通的信息调控机制。
可视化、可量化、透明化教学信息模式
3.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发展
建立了科学的学生课前、课堂、课后参与度高、主体性强的教学发展模式,改变了传统的陈旧的教学范式。
学生为学习主体(师生互动人次)
4.形成了思政教学推广到其他课程的融通成果
建设的校思政课程项目已经通过结项验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思政与专业教学高度融通的教学基础。学生连年评教成绩达97分以上,成为最爱期待、最爱欢迎的课程。
思政与专业融通的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