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XXX》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
“新能源技术课程思政建设探究”
物理科学与技术 学院(部) 姓名:刘啸宇
课程名称:新能源技术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授课对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学生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辅
一、课程简介
新能源技术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系统地介绍了太阳能、氢能、核能、化学电源、生物质能以及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可燃冰等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技术,包括技术原理、工艺流程、设备和发展趋势等。旨在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现代新型能源的开发与应用技术,获得较全面的能源科学技术基础知识。
通过对一些新能源器件材料组成、结构原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关新能源材料的制备工艺以及性能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基本科研能力;通过了解现代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应用情况,培养学生具备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了解各种能源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的能源政策,认识到任何一门新能源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都与国家的倡导与需求息息相关,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的实现自主可控、科技强国。
本课程自身含有丰富的思政元素,亦有强烈的思政教育需求。通过本课程易于实现专业课程的知识传递、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课程思政”总体设计情况
新能源技术课程涵盖新能源各领域知识,各项技术的发展背景和历程都蕴含着科技发展的规律,铭刻着前人不朽的功绩,更不乏动人的故事。因而其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非常丰富,易于将具体的学科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完美融合,实现对受教育者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和理想信念的树立。笔者认为课程思政的建设重在三点:教师思政育人能力的提升、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以及学生的有效参与。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作为课程思政方案的设计者和实施者,首先需要深刻理解并真心认同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此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情动人;其次,需要教师对本门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课程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对“课程思政”有充分的认识,这样才能有效地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意识地、有方向地融入思政元素。
要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教学内容中去,一定要找准思政切入点,从课程内在逻辑出发,从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内容入手。表1中列出了本课程可切入思政教育的部分教学内容及对应的思政目标。这里所提到了环境污染问题、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解读、核武器背后的故事、核安全事故、中国光伏产业的崛起等内容都能成功地抓住学生的眼球,学生对所讲内容有兴趣,就更好地接受老师所传递的思想。
章节 |
部分教学内容 |
思政切入点 |
对应思政目标 |
绪论 |
1.课程背景——为什么发展新能源技术? 2.当前相关政策解读 |
1.通过展示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等问题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传统化石能源利用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说明发展新能源和新型能源技术的重要性。 2.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
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学习利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能源和环境问题。 |
核能 |
1.人类认识和利用核能的历史; 2.压水堆核电站基本结构; 3.核安全 |
1.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时,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中国老一辈的科学家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才取得成功。原子弹的成功研制大大增强了国家的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世界地位,为中国未来的和平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2.我国三代核电自主化标志性成果“国和一号”成功打破了多项材料及设备制造技术垄断,主泵、爆破阀、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堆内构件等关键设备材料全部实现自主化设计和国产化制造。 3.通过对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电事故进行分析,说明核电站安全设计的重要性,核安全是核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
①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②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和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 ③帮助学生树立工程安全意识和科技伦理观念 |
太阳能 |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历程 |
仅仅十多年前,中国还无法自己生产高纯度多晶硅。如今,完备的产业链,让中国拥有了光伏电池世界第一的产能。不仅如此,今天的中国,光伏总装机容量世界第一、发电量世界第一,在光伏发电领域中国再次领先世界。 |
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
表1. 部分思政内容及对应的思政目标
要注意的是,在现代社会大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特点、精神需求都有了新的变化,简单直接的思政教育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采用不为受教育者明确感知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能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所以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讲究时机,注意语言艺术,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活”起来,发挥隐性教育作用,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另外,还要想办法采取有效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思政中来。比如通过课堂讨论、学生汇报等形式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表达个人观点和看法,教师适当进行引导和升华,如此学生群体可以真正高效参与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中来。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思路
对于新能源技术这门课程,全国高校普遍存在课时量相对较少与课程内容多的矛盾。仅限于课上讲解难以让学生对各种新能源技术及其发展状况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这类课程需要有自己不同于常规教学模式的课程特色。为了完善课程内容,本课程已建立了配套的网络微视频,提供相关内容的知识铺垫、能源发展背景、重难知识点讲解、技术进展、国际国内相关政策解读等,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补充。
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同样可以不限于传统的课堂讲解,在配套微视频内容中能很自然地融入思政内容。比如在核能章节介绍时,在课前发放关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微视频,突出朱光亚、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的不惧艰难、科技报国的精神。课上讲解压水堆核电站基本结构时,可引入关于我国三代核电自主化标志性成果“国和一号”的视频介绍,结合视频内容介绍我国如何打破多项技术垄断,实现关键设备材料的全部自主化设计和国产化制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帮学生树立科技强国的理念。课后上传一些关于核电站事故的视频资料,强调工程安全的重要性。采用微视频辅助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思政教育多角度渗入,学生的接受度与认同感更高。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拘泥于传统的“一人堂”教学方式,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精心设计几个能让学生有效参与的教学环节,想办法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课程思政中来。
课上针对有意义的思政案例,可以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这里,教师首先要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来调动学生主动性,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其次,在学生分析讨论案例的过程中,教师发挥好引导作用,尽量让学生自己深刻理解相关的思政内容。最后,老师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给出理论引领和提升,突出思政目标。
还可以以作业形式让同学们对含有思政元素的课题(比如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详细的背后故事、中国单晶硅电池的发展历程、中国垃圾围城现状、国内外燃料电池技术发展、水力发电工程意义等)进行调研,形成报告。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总结资料,会对相关的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
采用微视频辅助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将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四、教学特色与创新
新能源技术课程所建立的配套的网络微视频能有效解决网络上新能源技术相关的视频资料比较分散,学生查找起来不方便的问题。一份配套的微视频资源对于想要学好新能源技术课程的学生来说会很有益处,对于相关的授课教师也能提供参考。
配套微视频内容中可以很好地融入思政内容,结合视频对相应内容进行讲解,更直观生动,容易引起共鸣。图1为“7.2 风力发电系统”部分的配套微视频设计,标*的部分为思政内容切入点。在课前,进行适当的知识铺垫,给大家简单介绍人类利用风能的历史(体现自然科学观)、现代风力发电应用情况(体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等,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兴趣和求知欲;在课上,结合微视频为大家讲解中国风电发展历程,了解中国风电人是如何依靠自己的努力逐渐摆脱对国外技术引进的长期依赖,最终实现风电技术、装备和项目开发的突破(体现工匠精神、树立科技报国的信念)。课后,将这部分的重点内容以微课的形式上传网络,供学生学习巩固。另外扩充了一些相关的知识,比如如何有效防范风力机事故(培养工程安全理念),上海风电建设对解决上海能源短缺的积极影响(体现科技服务民生的理念和绿色发展观)等,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地拓展知识面。如此,可实现思政元素的全面渗透。
图1. “7.2 风力发电系统”配套微视频设计
利用相应的教学软件(比如学习通、雨课堂等)可以获知微视频的观看量、下载量以及学生评价,之后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微视频内容进行反思并改进。
图2. 学生进行资料汇报
学生也可以是思政微视频资源准备的小帮手,以作业形式让学生们对含有思政元素的课题进行调研,形成报告或者录制小视频,如图2。学生在自主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会对所调研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学生有自己的思考角度,所形成的报告也会给老师更多的参考,可以为微视频内容的多角度完整性提供保障。
通过配套思政微视频完成思政元素多角度、润物无声的课程渗透是本课程思政建设的特色之处。此微视频辅助课程思政的模式更生动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接受度更高。同时,学生们自行查阅与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对相关思政内容会有更深的认识和感悟,能够达到更好的思政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