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思政 · 优秀案例 · 正文
[课程思政示范教学案例]红色经典歌剧与音乐教学创新培养
日期:2022-04-22 信息来源: 点击数:

《课程名称:音乐会排练》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

“红色经典歌剧与音乐教学创新培养”

艺术学院 崔越

课程名称:音乐会排练

课程性质:艺术类实践课

授课对象:音乐学大三声乐班

教学方式:教学+实践+舞台呈现

一、课程简介


歌剧代表着古典音乐领域的最高成就,是音乐教学的最高阶性课程。学生在歌剧学习、排演的过程对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可以是超乎想象的。音乐在美育的教育和传播上本有着天然的优势,但多年来,音乐专业更多的是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去发展的,育人属性并未得到最充分、最有效发挥。而我们在近五年的创新与探索中,将歌剧艺术——音乐加戏剧来共同传播美育教育的方式,应用到音乐学科的课上和课下的教学中去,再创新性地以教学即实践的教学手段;考试即公演的课程评价方式,将优秀的红色、爱国、正能量题材的中国歌剧作品全校公演,极好地补充了美育的校园文化。同时也在国内戏剧、舞台剧文化市场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为音乐学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发展空间。多年的教学与实践证明,优秀的中国歌剧作品排演、京津冀高校协同发展、以社团活动补充教学、考试与公演结合等诸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十分积极、良好的效果,对全国综合性高校的美育建设与教学创新、改革都具有较好的示范和借鉴意义。高校美育改革,思政课程建设,我们已是出发多年的践行者。


  

二、“课程思政”总体设计情况


我《音乐会排列》课程在歌剧艺术领域的培养模式创新和教学改革探索迄今已有五年的时间。五年间,我们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国家关于加强美育教育的教学改革的号召,创新性地采用红色经典歌剧排演的形式为教学内容,改进并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即实践,考试即演出”,用舞台说话、用全校公演评分;充分发掘学生潜力,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应综合性高校音乐专业自身教学特点,并具有一定示范意义的发展之路。

c6a9d98dee5d8b289cc0cf5ae593eea

(图为2018630日,为献礼建党97周年,在河北大学音乐厅公演的红色歌剧《江姐》全剧中的经典段落“绣红旗”剧照,拍摄者崔越

另一方面,近些年国内戏剧舞台市场发展迅猛,以话剧、歌剧、音乐剧为代表的舞台艺术越来越受到普通大众的喜爱,人们在享有高度相对发达的物质财富的同时,有迫切寻求高水平的精神文明的需求。北京、上海等地出现很多话剧、歌剧、音乐剧、情景舞台剧一票难求的情况。歌剧教学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有利就业。综合性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和培养模式相对传统,以音乐素养教学为主,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中小学等基层的音乐教学与培训。歌剧教学的培养方式的多元化、整体化的特点,学生以原有的音乐素养为基础,有歌剧演出方面的经验、有较好的表演能力,且更熟悉舞台艺术的运作规律,在从事原有音乐教学相关领域工作的同时,也可以进行所有与剧场艺术、舞台艺术有关的交叉领域的工作,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高校美育教育是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多年从事的事业,作为音乐专业出身的老师,我们深知音乐在美育教育的功效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但多年以来,音乐专业更多的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去发展的,而我们在近五年的创新与探索中,将歌剧艺术——音乐加戏剧来共同传递美育教育的方式,应用到音乐学科的教学与实践中去,已经取得诸多让人欣喜的效果。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在本学科独有的音乐表演能力、舞台掌控能力、音乐作品的诠释能力,而不只简单的知识传授。从最高规格的音乐形式——歌剧艺术的排演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了音乐学科的深层次的“内在规律”。

即音乐相关的所有技术,都是外在的手段,是载体。音乐学习的深层次目的,是将音乐能力的培养转化为学生对人类诸多美好情怀的传递,启迪学生的思维,养成“美德”。

音乐专业其实是一门非常大的学科,可以细分非常多的门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学习诉求、未来发展都存在较大差别。我们利用歌剧这一综合艺术形式的教学与排演,极大程度上地为解决了综合性高校音乐专业多年来的“内卷化”发展困局,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多年的教学与实践证明,优秀的中国歌剧作品排演、京津冀高校协同发展等诸多创新人才培养手段,具有积极、良好的效果,对全国综合性高校的美育教育培养与教学改革都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借鉴意义。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思路

我们以《音乐会排练》课与《声乐表演》课为基础,已经先后在河北大学公演了39场次完整的中国歌剧作品,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极具“美育”特点的中国近现代的红色、经典歌剧。分别为2016年全校公演全剧4场的以中国杰出科学家、国家最高科技进步奖得主、当代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之父王选先生的优秀事迹创作的歌剧《为你而来》;20172018年全校公演全剧3场曾经家喻户晓的中国当代最优秀红色题材歌剧《江姐》;2019年全校公演2场的以中国五四爱国运动为背景改编自经典小说的爱国题材歌剧《青春之歌》。参演学生人数二百余人,观演人数两千余人,完成教学的同时,在校园形成极好的传播。

在多年的高校美育教育教学的探索中,我们发现中国歌剧排演是最好的“美育”和“思政”教材。首先,音乐本身就具有传播和育人的属性,且在优秀歌剧作品的观摩、排练过程中,学生们从学习和模仿开始,到进入角色将自己变成英雄的人物。学生们将会以“第一人称的角色感”进入课程的学习,既是自己所学的声乐主修专业,也是将自己化身“爱国志士、民族先驱”的思政学习与培养熏陶之中;既是最适宜音乐专业学生的美育课程、思政课程,在排出成品剧目后的全校公演过程,也是对全校美育育人、优秀校园文化的极佳补充。美育教育培养的整体效果非常突出,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式的课程思政。

 音乐本身具有传播和育人属性,在多年的教学探索中,我们选择优秀的“红色经典的爱国主义歌剧”作为最好的美育和课程思政教材,这些作品非常精彩、感人,具有极高地艺术水准。

同学们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去扮演歌剧中的英雄角色,将自己化身为英雄人物,感同身受的体验“江姐”、“卢嘉川”、“蓝洪顺”、“王选”等革命志士的经历,将自己置身于特定的历史年代,以“第一人称”去表达人物的情感,“歌唱、表演、诠释”出精彩的歌剧故事,具有极佳的、“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效果。

(图为我校音乐系的大三学生,正化身为剧中“进步知识青年”张贴“抗日”“救亡”内容的传单,拍摄者崔越)

1453e3c32112e5030688d54773d6e0b

(图为我校大四学生,出演“江姐”时,与敌人斗智斗勇,拍摄者崔越)

 

多年来,以《音乐会排练》课程为基础,我教学团队带领学生多次排演了中国原创歌剧《王选之歌》,体会了我国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王选,无私奉献、倾入所有的高贵品质;排演了经典民族歌剧《江姐》,亲身感受中国无产阶级先烈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救民族于危难的高尚情怀;参与了五四题材爱国主义歌剧《青春之歌》在北京、河北等地的教育部思政司的推广演出,在教学中,将音乐教育与歌剧相结合,与美育与思政培养相结合,取得丰硕的成果。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歌剧排演已成为我专业的专业特色,在中国歌剧排演的教学研究的能力与水平上,走在全国综合类高校的最前列。

2019114日,国家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下发了“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的专项函件,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作为此次教育部的“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的创作方,河北大学歌剧艺术中心、河北大学歌剧艺术团作为演出方,合作完成了此次教育部思政司的高校原创文化演出活动,取得极好的效果。

 

 

 

 

 

 

 (图为教育部思政司文件、北京大学邀请我方参演合作的邀请函,拍摄者崔越) 

四、教学特色与创新

(概述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特色、亮点和创新点,可供同类课程借鉴共享的经验做法等。须用12个典型案例举例说明。图文并茂,语言简洁,1000字以内)

(一)教学改革——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在多年的一线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传统的课上教学模式并无法满足整部歌剧的教学、排练,且要完成以全校公演的方式考试,每学期我们要学习、背会、唱准、表演出来的歌剧谱子都有几百页之多,比很多书都要厚。这一系列教学目标都是极具挑战度的。

2015年底,我们在原有的大课课程《音乐会排练》与《声乐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歌剧排演的所需要的时间灵活、演出前排练强度高等特点,成立了校级学生社团“河北大学歌剧艺术团”,以社团活动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形成有效、有趣、有专业性的歌剧教学的“第二课堂”。我本人担任社团指导教师,每学期演出前的几个月,几乎是天天与学生们在一起收把手地指导排练、传授经验。

打破“课上、课下”、不同“班级、年级”的界限,并利用科技手段,实现了“实时学习、实时排练、实时分享”。

之后,我们还创新性地以教学观摩和社团活动的形式先后30余次出访北京大学,与国内歌剧专业领域最优秀的科研教学机构——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建立了长期的密切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开拓了学生们的视野,观摩到了北京大学的优秀剧目的制作和排演全过程,同时为自己在本校和本专业领域进行的歌剧探索提供了诸多有益的经验。

这也是结合我校“京津冀”区位优势,协同创新、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为日后进一步与北京大学的合作打下基础。

616d166159cc4b68d6f3a45bda84d79

(图为河北大学歌剧艺术团受邀参加北京大学毕业典礼音乐活动,并接受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教授、著名歌唱家戴玉强先生指导后留影,摄影崔越)

7c5fb96c488ac2b19bd2008a5ab32b5

 


(图为学生们演出剧照和演出节目单,拍摄者崔越)

 

(二)创新协同发展——与北京大学签署协议,学科领域顶级专家受聘,教学资源共享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自身提高,20185月,我们与北京大学签署了歌剧领域的多项重要合作协议。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金曼教授、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教授著名歌唱家戴玉强先生受聘于河北大学,成为我校特聘教授和歌剧艺术顾问。

随后,金曼教授受邀来我院讲学多次,并带队进行演唱分享音乐会,在歌剧演出前夕再次亲临指导。

此后,学科领域顶级专家受聘我教学团队,并与北京大学实现多方面的教学资源共享。

5f996a11dbfb3b2008ea9c1997890b0

(图为杨学新副校长出席签约仪式,并为金曼教授、戴玉强教授颁发河北大学特聘教授的聘书。摄影崔越。)

 

c0a3227ba6ac266e06add161698976a

(图为河北大学歌剧艺术中心揭牌仪式。摄影崔越。)

 

 

(三)跨学科授课,实现学科融合——将“戏剧”融入音乐教学,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创新设计

1.以戏剧表演的形式进行作品引入和角色训练

从艺术门类的划分上讲,歌剧属于音乐艺术,也属于戏剧艺术,具备戏剧艺术的众多属性。以歌剧《青春之歌》为例,同学们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去扮演剧中的角色“卢嘉川”“林道静”,置身于“五四”运动浪潮。而不是去做一个“旁观者”、“局外人”去学习和模仿,这极大程度地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感和认同感。

从“美育”和“思政”课程培养的角度看,没有什么形式可以比拟——让学生化身“爱国学生领袖”“进步知识青年”,切身去表达、去诉说“爱国学生领袖”的心声,重现“进步知识青年”的民族救亡行动、游行集会等爱国行径。这种具有深刻感染力的教学方式,得到学生的强烈的共鸣。

2.音乐作业

独唱、重唱、合唱是歌剧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歌剧表演的基础,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演唱能力、多声部配合能力、背谱能力、合乐能力等多方面能力都得到极大提升。从专业的音乐教育角度看,是极佳的音乐素养提高手段。

3.歌剧“演、唱”训练

这是较有难度的课程内容,要求学生一边进行高水平的演唱,一边用表演的方式去讲故事、去推进戏剧的进行。这是对学生舞台综合素养的极大考验,是课程“高阶型”的体现。

创新的课程评价体系——“因材施教”“教学即实践,考试即演出”

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坚持“用舞台实践说话,用全校公演评分的创新评价体系,考试即全校公演。

学生的期末考试都采取全校公演形式评分,而且鼓励学生展现各自的特长,可以担任歌剧演出的主演、群演、合唱等“台前”工作,进行期末考核打分。也可结合自身兴趣和特长,进行如音响、灯光、舞台监督、服装、道具等“幕后”工作,完成评价打分。第一场和第二场演出,演员和幕后人员的工作还可调换。

创新的评价方式和歌剧艺术综合性强的特点,使我们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和“以学生为中心”。

这样也符合我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策划与组织音乐活动的综合能力;音乐表演方面相关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上一条:[课程思政示范教学案例]让数据说话,让模型决策
下一条:[课程思政示范教学案例]以评促学:信息化教学评价


版权所有:河北大学教务处 | 电话:0312-5079473 | 传真:0312-5012995 | 微信公众号:hbujwc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    邮编:07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