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
“坚定信仰 牢记使命:马克思和恩格斯
共同创办《新莱茵报》”
新闻传播学院 和 曼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课程性质:核心主干课
授课对象:新闻学本科生
教学方式:线上教学
一、课程简介
(包含开设目的、主要内容、课程特点等内容,500字以内)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面向新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主干课,主要讲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办报活动,选取他们在报刊上发表的政论、信件等,以专题形式编排,采用教师理论讲解与学生文献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诞生发展和理论精髓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与学习。具体有三方面:
第一,阐释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深刻内涵,包括坚持政治家办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实事求是,发挥传媒监测环境变迁的重要社会职能;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本源;开放创新,以发展思维阐述新闻传播实践活动。
第二,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著作,倡导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联系历史背景阐述新闻观点,思考对现阶段新闻媒体的启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
第三,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对新闻传播规律的探索,比如报刊是主体反映客体的产物、新闻报道要坚持真实性原则、新闻工作者应当遵循报刊的有机运动等内容。
目前本教学案例已经入选新华网“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以及2021年新华思政国庆节专题——请祖国放心,未来有我。
二、“课程思政”总体设计情况
(描述如何准确把握本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和重点,如何设计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如何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等情况。图文并茂,语言简洁,1500字以内)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思政的建设方向和重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推进理论具象。本课程坚持知行合一,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展示历史文献资料,还原真实伟人形象,让抽象理论具象可知,另一方面鼓励学生通过口述历史、收集影视、报道资料等形式丰富读后感呈现方式,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是组织学生聚焦媒体实践绘制思维导图,打造翻转课堂。首先,鼓励学生设计课程标识、进行现场配音等,不断提升原创力,增强学习获得感。其次,引导学生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深入分析国情、社情、民情,提倡以分组研讨的形式创作主题思维导图,强化现实问题的科学研判意识,增强国际环境的形势认知意识。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
本课程着重指导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经典原著,联系当前媒体实践绘制主题思维导图,夯实理论根基,强化系统思维。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基础,将原著中的共产主义精神主线,具象化为新时代新闻工作者敬业奉献、诚实公正、清正廉洁、团结协作、严守法纪的时代内涵,结合丰富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历史文献资料进行细描,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融入德育教育、红色基因和爱国情怀,实现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相互融合。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和优化
通过讲解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办《新莱茵报》的经历,引导学生领悟到马克思、恩格斯作为党报的政论家,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不畏艰难创办无产阶级报刊,并使之成为工人运动的坚强中心。
(1)重点讲解《新莱茵报》创刊背景
有两个重要事件:一个是《共产党宣言》诞生,另一个是爆发了欧洲工人运动。
1847年11月29日到12月8日,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伦敦举行。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参加大会,并且在会上分别当选为布鲁塞尔支部委员和巴黎支部委员。与此同时,来自德国、法国、英国、瑞士、比利时的代表也参加了这次大会。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的积极努力,科学社会主义逐渐地深入人心。马克思、恩格斯受大会委托起草《共产党宣言》,这表明大会完全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之后,马克思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在恩格斯起草的《共产主义信条草案》的基础上完成了《共产党宣言》。
1848年1月,西西里岛首府巴勒莫人民发动起义,揭开了意大利革命的序幕。广大农民强有力的支持使起义者接连获胜,资产阶级自由派建立了自己的临时政府。革命迅速发展,很快在全国出现了革命的高潮,撒丁王国、那不勒斯王国、托斯卡纳公国,以及教皇国先后颁布宪法,成立了资产阶级自由派内阁。1848年3月18日和22日,米兰和威尼斯先后举行反对奥地利统治的民族起义,宣布成立共和国,1848年11月,罗马爆发了人民起义。
(2)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在办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首先,办报资金短缺。为了筹措办报资金,恩格斯回乡筹资。他父亲对儿子的革命行为非常恼火,恩格斯只好从亲戚那里筹钱,共筹到14股,每股50塔勒,这些钱对于办报而言只是杯水车薪。马克思经过努力在科隆筹到一部分资金,但是在报纸创立不到一个月,所有股东们都撤资了。最后,马克思拿出了父亲留给他的遗产,恩格斯也拿出了母亲给他的生活费,全部投入到办报事业。
其次,报纸遭受迫害。1848年7月4日和5日,《新莱茵报》连续发表两篇题为《逮捕》的文章,揭露几名宪兵逮捕科隆工人联合会领导人哥特沙克和安内克的事实真相。文章发表的当天,国家检察官黑克尔在致《新莱茵报》的反驳声明中用威胁的口气说:“这篇文章对最高检察官茨魏费尔和执行逮捕的宪兵进行的污蔑性的攻击和侮辱,将会在法庭审讯本案时得到应有的评判。”这是《新莱茵报》创刊一个多月之际,法庭以该报刊登《逮捕》一文为由,制作了对《新莱茵报》的第一起重大诉讼案件。
(3)强调《新莱茵报》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和勇于战斗的精神
《新莱茵报》对君主国、汉奸、贵族等这些“卑鄙的”敌人,“报纸的语调完全不是庄严、严肃或激烈的”,而是“一律采取了极端鄙视的态度”;对“那些由革命创作的新偶像,如三月的大臣们、法兰克福议会和柏林议会(无论对其左派还是右派)”,也将其作为重点批判对象,讽刺他们形同虚设,毫无用处;对那些“小资产阶级热心散布的一种幻觉,仿佛革命已随着三月事变而告结束”,该报也进行了及时的批判。
本教学案例入选新华网课程思想教学案例,目前选课人数2622人
本教学案例入选新华网2021年国庆专题——请祖国放心,未来有我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思路
(描述如何在教学中结合专业特色和课程特点,完善课程内容,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如何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模式、路径。图文并茂,语言简洁,1500字以内)
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其“课程思政”主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深挖教学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立德铸魂有机统一。关于本课程的“课程思政”资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历史层面: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诞生与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诞生于19世纪中期,就其内涵来看,主要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对新闻传播现象总的观点与看法。从其发展历程来看,分为民主报刊时期、工人报刊时期以及党的报刊时期,时间跨度大、地域覆盖范围广、相关因素较为复杂,要引导学生全面学习这段历史,需要结合世界新闻传播史、全球新闻教育史等相关知识,阅读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政论文章以及书籍,比如《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摩塞尔记者的辩护》《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致大不列颠工人阶级》等。
(二)实践层面:着重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时期的办报及论战活动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与社会实践密不可分,首先是以空想社会主义的新闻实践活动为基础,比如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提出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通过创建新和谐公社进行了社会主义实践,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琳撰写了《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并对资产阶级出版自由进行了深刻批判等,这些都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供了营养。其次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紧密联系当时的欧洲工人运动,积极创办无产阶级日报,比如他们在1848年共同创办了《新莱茵报》,号召工人们将革命进行到底,建立一个统一的民主的共和国。
(三)专业层面:阐释新闻实践必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必然性与重要性
立足新闻传播学学科,主要阐释新闻传播规律,即普遍存在于新闻传播实践当中并且贯穿于新闻传播实践的始终。对此,马克思曾说: “(报纸)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那种为我们所承认的东西,即承认它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比如马克思提出的报刊的有机运动理论,主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实,因为事实是在不断变动的,而不是静止不动的,如果使用静态的眼光开分析事实,往往不能全面地掌握事实的全貌,应当紧密关注事实的发展,就像一个有机体一样,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增强对事实的报道,进而一步一步地揭示出事实的全貌。
综上,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课程教学中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且主要从历史、实践、专业三个方面入手,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诞生及发展历程,注重引导学生精心研读理论原著,强调教学中的研讨性和互动性,进一步创新课型设置,使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精髓,并将其视为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慕课案例教学
四、教学特色与创新
(概述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特色、亮点和创新点,可供同类课程借鉴共享的经验做法等。须用1—2个典型案例举例说明。图文并茂,语言简洁,1000字以内)
第一,课程建设成效显著,理论底蕴深厚。我院教师焦国章教授是复旦大学新闻系77级毕业生,1990年开创本课程,并且撰写教材。迈入新时代,第二代教师薪火相传,坚持系统思维,精心统筹教学大纲。本课程立足教育部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要求,进一步明确课程高阶目标。要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知识及理论体系,增强识别各种新闻思潮和理论是非的能力,提升运用信息化技术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
第二,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推进理论具象。本课程积极引导学生认真研读经典著作,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深刻内涵。坚持知行合一,丰富读后感呈现方式,通过口述历史、创作小品、收集影视、报道资料等,提升创新力。
第三,塑原形、做原创、译原文,强化学生参与。本课程注重展示历史资料,还原真实伟人形象,让抽象理论具象可知。本课程精心打造翻转课堂,鼓励学生设计课程标识,进行现场配音,不断提升原创力,增强学习获得感。引导学生坚持问题导向,提倡分组研讨,深入分析国情、社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组织学生创作思维导图,强化现实问题的科学研判意识,增强国际环境的形势认知意识。
第四,强化科学反馈,提升教学效果。通过细化问卷调查,促进教学各环节科学化、规范化。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信息反馈,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进一步满足学生心理期待。
第五,强化实践教学,推进两大课堂互融。本课程凭借河北省三大资源,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依托学院优势平台,打造行走的课堂。学院师生先后到邯郸涉县西戌镇共同追寻红色新闻足迹;奔赴西柏坡开展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寻根活动;汇聚新华社旧址前体验当年报人的艰辛与不易;奔赴红旗渠亲身感受英雄情怀、榜样力量。
第六,教学反思。现阶段的新闻实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新闻生产已从传统媒体时代的“编辑部生产”向新媒体时代的“智能化编辑部生产”转变,并对新闻媒体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新闻传播已从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主的“中心式分发”向立足社交媒体的“非中心式发布”转变,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基于此,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课堂教学也要做出相应调整,要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要使学生既懂得新媒体技术又懂得新闻产品设计,既懂得新媒体传播特性又懂得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学会理性地分析传媒实践,增强学习的获得感。
口述阅读感悟 创作小品表演
选用历史资料 选用新闻资料
本课程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2021年10月15日任课教师参加河北大学首届教学质量文化周活动,分享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教学经验。